【科研素养训练营】汪的华教授谈研究生学术能力成长
10月23日2020级研究生科研素养训练营第二讲,太阳成8722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基金获得者汪的华教授带来了题为“环境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方法与创新思维”的学术报告,报告围绕环境学科领域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及基本研究方法几方面,探讨了如何深入开展研究以及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演讲稿见附件)。
报告开始,汪的华老师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研究生新生今后研究目标及实现途径的问题,引发全场学生的深入思考。报告中讲到,新时期部分研究生有着“学术训练少、动手能力弱、思考能力弱、心理素质差”等特点,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通常是“目标不明、动力不足、情绪波动”等投入问题、“无紧迫感、效率低下、缺少计划”等效率问题以及“科研热情低、探索精神无、主动性不够”等科研问题。
紧接着,汪老师指出在选择导师时,学生应该认清自己的需求,根据自己的性格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导师在培养学生时也需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针对“听从型”、“自主型”、“开拓型”三种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
随后,汪老师提出了对于开展科学研究的三点看法。第一,科学精神是科研的基石。做科研需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学术道德底线;第二,科学研究的核心是选题。选题的原则是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面向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选择值得研究、有能力有条件研究并且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第三,创新是科研的灵魂。而交叉学科、类比方法、集成研究都是创新的基本方法。
汪老师提出,学科交叉是创新的重要源泉,这种交叉需要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不光对自己学科的知识,还要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抱有一定的好奇心。学生们可以多去听其他学科的报告,当时也许觉得不很有用,但之后再思考某些问题时,这些知识可能会触动自己的灵感。类比是科研发现中一个很重要过程,类比能够发现很多科学规律存在共性,比如说传热方程和扩散方程、静电引力和万有引力都有十分相近的形式。另外多个领域的知识或者技术结合在一起也可以实现创新。
最后,汪老师指出了科研的本质:只要实验设计是严谨的、实验记录是完整的、每一步观察都是仔细的,实验结果就没有好坏之分,也没有无用功之说,粗制滥造的实验才是做无用功。科学并不只是为了证实假说,还能够去否定假说,在严谨的科学实验下不能验证的假说就应当进行修正。
文本:胡亚珍
供图:胡亚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