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成8722(中国)有限公司-GREEN NO.1

旧版入口
|
English
学院新闻
【长江日报】王海军:引导“一强多弱”转向“一核多强”
发布时间:2021-12-15     发布者:魏秀琴         审核者:     浏览次数:

在打造武汉城市圈同城化的过程中,要弥补“一强多弱”的短板,引导“一强多弱”转向“一核多强”。

王海军教授团队利用经济、人口、交通、信息等要素流大数据,对武汉城市圈的空间结构进行刻画和建模,发现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带来的空间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九城正从“一强多弱”转向“一核多强”。

王海军说,目前,武汉城市圈存在“一强多弱”现象。具体来说,武汉城市圈中的武汉市“一城独大”,其辐射带动能力有限。武汉城市圈从“内圈”城市向“外圈”城市递减,“外圈”城市接受“内圈”城市的辐射相对有限。他建议,在打造武汉城市圈同城化的过程中,要弥补“一强多弱”的短板,引导“一强多弱”转向“一核多强”。

如何把武汉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王海军提出需要特别注意三点:

第一,积极探索城市职能配套和小城镇发展模式,多点开花。从城市等级划分来看,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咸宁市发展相对较弱,尚无优势职能凸显,城际联系内部不均衡,表现为武汉—鄂州—黄冈三市之间联系强,其余城市之间联系弱。这种“一强多弱”型城市圈不利于全域均衡发展,也不符合共同富裕的远景,需要在全域范围内创造更多“增长极”,搭建发展进程“主心骨”。其重点在于优化城市城镇体系,积极培育“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县级小城市”等多规模的城市主体,引导不同类别的城市规模合理、均衡发展。

第二,依循城际联系网络骨架,补齐区域发展短板,固本强基。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西弱东强”态势,交通网络“外围弱于内部”的倾向明显,人口流动存在“不同等级规模城市间人口流动较弱”的问题。结合目前已有的武汉城市圈规划来看,部分问题已得到重视,在顶层设计中都有所提及。

第三,保证交通基础建设先行,配置多级别规模市场主体。保持交通基础建设先行是保障武汉城市圈发展有序推进的前提;积极培育城市圈内多样化的市场主体,营造机会平等的市场竞争氛围和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大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活力保障;重视经济协调发展,补齐武汉城市圈西部经济发展薄弱的短板,避免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带来的“马太效应”;结合各城市的优势定位,在有可能出现产业承接或者转移的城市间考虑城市间产业分工的结构性匹配。

(来源:长江日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


Baidu
sogou